草菇是真菌菇類的一種,起源于廣東韶關的南華寺中,營養(yǎng)十分豐富,其中維生素C含量高,能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,提高機體免疫力、增強抗病能力,但很多人并沒有吃過這種菇類,那么草菇到底是什么?其食用功效有哪些呢?
草菇又名蘭花菇、苞腳菇。起源于廣東韶關的南華寺中,300年前我國已開始人工栽培,在20世紀約30年代由華僑傳入世界,是一種重要的熱帶亞熱帶菇類,是世界上第三大栽培食用菌,我國草菇產量居世界之首,主要分布于華南地區(qū)。
草菇營養(yǎng)豐富、味道鮮美。每100g鮮菇含207.7mg維生素C、2.6g糖分、2.68g粗蛋白、2.24g脂肪、0.91g灰分。草菇蛋白質含18種氨基酸,其中必需氨基酸占40.47-44.47%。此外還含有磷、鉀、鈣等多種礦質元素。草菇因常常生長在潮濕的稻草中,多產于兩廣、福建、江西、臺灣。肥大、肉厚、味道極美,故有“蘭花菇”、“美味包腳菇”之稱。
有史料為證,草菇起源于中國,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。道光二年(1822年)阮元等篆修《廣東通志 土產篇》旨《舟車聞見錄》:“南華菇:南人謂菌為蕈,豫章、嶺南又謂之菇。產于曹溪南華寺者名南華菇,亦家蕈也。其味不減于北地蘑菇。”道光二十三年(1843年)黃培爃篆修《英德縣志 物產略》中也有同樣記述:“南華菇:元(原)出曲江南華寺,土人效之,味亦不減北地蘑菇。”又據福建《寧德縣志》載:“城北甕窯禾朽,雨后生蕈,宛如星斗叢簇競吐,農人集而投于市。”
草菇原是生長在南方腐爛禾草上的一種野生食用菌,由南華寺僧人首先采摘食用的。由菌蓋、菌柄、菌褶、外膜、菌托等構成。外膜:又稱包被、腳包,頂部灰黑色或灰白色,往下漸淡,基部白色,未成熟子實體被包裹其間,隨著子實體增大,外膜遺留在菌柄基部而成菌托。菌柄:中生,頂部和菌蓋相接,基部與菌托相連,圓柱形,直徑0.8~1.5cm,長3~8cm,充分伸長時可達8cm以上。菌蓋:著生在菌柄之上,張開前鐘形,展開后傘形,最后呈碟狀,直徑5~12cm,大者達21 cm;鼠灰色,中央色較深,四周漸淺,具有放射狀暗色纖毛,有時具有凸起三角形鱗片。菌褶:位于菌蓋腹面,由280~450個長短不一的片狀菌褶相間地呈輻射狀排列,與菌柄離生,每片菌褶由3層組織構成,最內層是菌髓,為松軟斜生細胞,其間有相當大的胞隙;中間層是子實基層,菌絲細胞密集面膨脹;外層是子實層,由菌絲尖端細胞形成狹長側絲,或膨大而成棒形擔孢子及隔胞。子實體未充分成熟時,菌褶白色,成熟過程中漸漸變?yōu)榉奂t色,最后呈深褐色。
草菇的維生素C含量高,能促進人體新陳代謝,提高機體免疫力、增強抗病能力。它還具有解毒作用,如鉛、砷、苯進入人體時,可與其結合、形成抗壞血元并隨小便排出。草菇所含的蛋白質中,人體八種必需氨基酸含量高,占氨基酸總量的38.2%。草菇還含有一種異種蛋白物質,有消滅人體癌細胞的作用。所含粗蛋白卻超過香菇,其他營養(yǎng)成分與木質類食用菌也大體相當,同樣具有抑制癌細胞生長的作用,特別是對消化道腫瘤有輔助治療作用,能加強肝腎的活力。它能夠減慢人體對碳水化合物的吸收,是糖尿病患者的良好食品。